空山新雨后

从小阿诚看被虐儿童心理创伤 二【从何说起】

SooooMice:

实在是很抱歉,发小问卷时说24小时之内放出来科普文,结果过感恩节放假跟小伙伴通宵玩了一个晚上就全都乱了。一直在想一个叙述的逻辑,但是一通宵睡眠一缺脑子就坏掉了。睡饱了才终稿发上来。洋洋洒洒写了好多,希望对读者有益。


此文只与我写的同人【从何说起】有关,与原著和剧都没有什么关系。


上一篇科普文主要讲阿诚和桂姨之间的关系,这篇主要讲小阿诚和明楼明镜之间的关系。


我最初写【从何说起】的目的是看了剧中阿诚在十七年之内从一个被虐待的儿童成长为一个有主见心理素质极佳的优秀的特工,还是自己瞒着家人入党的。这不是一个养成的奇迹,而是根!本!不!科!学!于是我才脑补出了【从何说起】,想让这个过程无论在心理学上还是在神经学上都稍微科学起来一点。大哥大姐在这个过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必须得是修炼千年的育儿专家才能实现的。不说看起来最后明台和阿诚在明家的地位,只看这个结果,我就觉得大哥大姐对阿诚付出的心血要与明台相当甚至更多。


 


言归正传,开始科普。


 


之前的小问卷大家的评论都对,小阿诚最害怕的是失去,或者说再次失去,再次被背叛。也是因为这个,他会试探明楼的底线,会害怕自己让大哥失望。


 


刚开始想写这个科普时觉得很多想说的内容却没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我是真的不知道从何说起啊)。于是拖了几天,整理出了一个逻辑链,所有内容由这个顺序叙述:


Attachment (安全感)---Self-regulation (自我管理)--- Competency (能力)


(*这些都是术语,不过我的心理学是在美国学的,不知道国内翻译成什么,只是按自己的理解翻译的)


这三者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只有前一个基础牢固,后一个才有开始建立的可能。小孩子都是在有了安全感以后才会慢慢产生自我情绪管理;在有了“自己”这个概念,并且足够了解自己之后才会逐步有能力去完成一些事情。这三方面在之前的章节里都有描写,待我慢慢道来。


 


先从Attachmenttheory开始说起吧,我查了一下,国内翻译成“依恋理论”,我觉得比较牵强。在这里我就翻译成“安全感理论”比较容易理解。一个小婴儿在不会说话时会通过哭来表达自己困了饿了疼了的需求,一般来讲,爸爸妈妈这个时候都会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小婴儿就会相信“我的需求可以被满足,我很安全”。


 


家人和小孩之间的这种attachment (依恋)有四种。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检验: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孩跟妈妈在一个房间里玩玩具,这时候进来了一个陌生人。过一会儿妈妈走了出去,留小孩和陌生人待在一起。再过一段时间妈妈再重新回到房间。


有安全感(secureattachment)的小孩会在妈妈在的时候探索新的玩具,与陌生人交流;当妈妈离开时,非常伤心;妈妈重新回来时很容易被安抚。而没有安全感的依恋分为三种:逃避型,焦虑型和混乱型。


逃避型的特点是:小孩子与妈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无论是妈妈出去或者回来都不会有太多情绪;不会去探索周围的玩具;对待陌生人与对待妈妈没有区别。


焦虑型的特点:就算妈妈在的时候也很害怕去探索,妈妈离开非常生气伤心,妈妈回来之后会表现得过分亲昵或者与妈妈冷战。


混乱型的依恋算是一种心理疾病(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是最严重的情况。


 


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了之后会相信“我可以对你生气,因为你知道你不会离开我。”“我知道我值得被爱。”“你可以教育我批评我,因为我相信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安全的,你在教我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安全感是相信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我做了什么,有这样一个人她/他永远都不会离开我。典型的有 secure attachment的例子就是今年电影里的灰姑娘,明楼和明台,还有琅琊榜里的靖王。虽然大家都叫靖王小哭包,但是他和静妃之间的母子关系真的是羡煞旁人。这点之后会再提到。


 


我相信阿诚在桂姨开始虐待他之前是对她有安全感(secure attachment)的,不过在开始虐待他之后到彻底病好了之前都一直处在“生存模式”中。直到病好以后才开始尝试着重新跟明楼和明镜建立安全感(secure attachement)。


 


被虐待的孩子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处在“生存模式”下,在这种模式下他们会有这些想法:


“没有人会帮我。我只有我自己。我没有任何归属。我不重要。我感觉不到安全。糟糕的事情总会发生。我得不到我需要的。我要死了。我必须要自己照顾自己。我得不到我需要的爱。有情绪和需求都是不安全的。我会被拒绝被抛弃。我不够好。爱是不安全的。”


他们失去了信任的能力:“我想要你的爱,但是我又害怕被拒绝。”


他们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我是不值得被爱的。”


他们必须自己保护自己:“我不相信你能给我我需要的爱。”


 


阿诚在病好之后开始跟大哥撒娇之前就是处于这种状态,所以他才会用去试探明楼,去试探是不是自己无论做什么,大哥都不会抛弃自己。第一次试探就是在明楼问他桂姨说的是不是真的的时候。当时的桂姨和明楼哪个更让他没有安全感呢?当然是明楼。一个虐待自己但是总会求自己回来的养母和一个对自己很好却不确定他会不会再度抛弃自己的大哥哥相比,阿诚一定更相信桂姨的。因为对于阿诚来讲,他不敢相信任何人,就算明家最初对自己再好,他也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被抛弃,唯有一试。他在这一次试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桂姨走了之后,阿诚连试探都便得怯怯的。现实中的孩子通常会用“作”甚至是暴力去试探,就像我之前发的视频里那个小女孩。而阿诚并不是比他们可爱或是温和,而是连用更极端的方式去试探的勇气都没有了。现实中的孩子知道如果他们试探出这对父母不爱他,领养机构还是会送他们到别的家庭。而对于阿诚来讲,在桂姨走了之后,明家是他最后可以生存的地方了。他甚至连更深入试探的勇气都没有。只能靠自己表现得更好来“取悦”明家的哥哥姐姐。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来讲,一个受过虐待的孩子与新的家庭建立起安全感(secure attachment)需要至少六个月到三年的时间。我写完第九章,阿诚虽然比之前放得开了,但是还是没有完全建立起安全感。他还是没能相信无论自己做什么,大哥大姐都是爱自己的,而二十七岁的阿诚是相信的。


这就要引入另一个概念了---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love(就是无条件的好感/爱)。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温柔的情感了,就是对一个人没有任何条件的爱和正面评价。我最初学到这个概念的时候真的哭过。一个人只有相信了有这样的后方,才能安心地去探索这个世界,才能肆无忌惮地去表露自己的情绪。对于这样的后方,你不需要去取悦,不用再敏感地察言观色,担心他/她会不会对自己失望,你会去相信那个后方一直在那里,是你永远的支持,就算你被整个世界抛弃,无条件爱你的人也不会抛弃你嫌弃你。个人观点,无条件的爱是世界上最温柔地情感,没有之一。


 


其实大哥大姐是无条件爱着阿诚的,但是阿诚因为敏感自卑不敢去相信这一点,他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自己不值得被无条件爱着的。所以他才会觉得自己功课做的好,拳击打的好才会被爱。这些都是被爱的条件,阿诚觉得他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配得上明家给他的爱。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有多少孩子觉得自己只有成绩好优秀成功的时候爸妈才会爱他们。家长甚至可以反其道而用之来让孩子努力学习。这些并不意味着爸妈没有无条件地爱他们的孩子,而是有太多的情感都迷失在不恰当的表达方式里了。


 


明楼和明镜都被我写成了浑然天成的育儿专家,说的做的都恰当而有效,可以当做育儿宝典了。他们和阿诚之间的对话是我花费脑细胞最多写出来的。于是接下来开始说说大哥大姐是如何帮阿诚建立安全感的。


 


在阿诚生病那个晚上,也是桂姨走的那个晚上,阿诚以前的生命被桂姨一句:“我想要杀了你”彻底打碎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在这里很恰当。阿诚在那天一定彻底绝望,又宛若新生。之所以让阿诚生病让他昏昏沉沉是因为人在重病的时候都异常脆弱,本能地想去依赖。否则以阿诚的性格,他绝对在清醒的时候说不出“你不要不要我”和“别丢下我好吗”之类的话。病中的小阿诚则可以本能地像小婴儿最初与爸妈建立安全感一样与大哥建立着最初的关系。所以他才会在以为自己被送去了孤儿院时伤心恐惧,这跟小孩子最开始上幼儿园的“分离焦虑”是类似的。就像实验里一样,当妈妈走出房间留他/她和陌生人在一起时,有安全感的小孩一定会伤心地哭,但是妈妈回来时会很容易安抚。“孤儿院”梗是阿诚对大哥最初的安全感的形成。而在这个最初的过程中,阿诚需要最直观最即时的安抚。他会不断地索抱,会需要听到大哥亲口说“不会不要他”。因为病重,阿诚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这些举动觉得很丢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楼的情感表达也需要拿捏得很有分寸。设想一下如果他在医院里给阿诚讲大道理,而不是给予最直接的安抚。他们之间安全感建立的过程会漫长很多。但是在阿诚病好了以后,如果明楼还像生病时一样对阿诚,阿诚一定会觉得丢脸而更加自卑。所以在那之后,明楼会给阿诚讲大道理,陪他练拳。这些才是培养一个十岁男孩子的恰当方式。


 


明楼开始还有些冒进,符合他一个十八九岁男孩子的性格。他第一次带阿诚去拳击课回来说出了一句:“他能这辈子都被人打了一拳就跪下来哭吗?”还是当着阿诚的面。这句话确实会很伤阿诚的心(总得让大哥也犯些错误,要不就成精了)。他说这句话时候的另一个严重错误就是他把阿诚的一些应激反应当做了阿诚的性格。这种错误广泛存在于大家对心理疾病的各种误解上。比如抑郁症不是仅仅的心情不好,自闭症也不是孩子性格怪倔强,阿诚会有种种反应也并不是性格懦弱。把症状和性格分开是很重要的。性格属于这个“人”,而症状则属于疾病。这个人只是得了疾病,而不应该被得的疾病定义。


 


举个例子,我在儿科诊所时有个9岁的有自闭症的男孩,他很失控的时候会有暴力倾向,我几乎每个周六都会被打,我的胳膊被他掐出血过,有一次他一脚踢在我的胸口,直接给我踢倒在地。说实话,从小都没有人这么打过我。但是这些是他的症状,不是“他”,他活在一个自己没法控制的身体里。我确实很疼,被打得很惨,但不是“他”的错,都是症状惹的祸。所以我可以做到一边被打,一边很平静地安抚他而不会产生一丝对他的负面情绪。这跟我心地善良什么的毫无关系,而是区分开了什么是“症状”什么是“他”。我们不能为了一个人不能控制的症状去责备嫌弃“他”。


 


这也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什么是“能做到”什么是“想做到”。明楼在第一节拳击课之后给阿诚上课让他“面对自己的恐惧”,这个对阿诚来讲是“想做到却做不到”。主观意愿并不是万能的,它控制不了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阿诚是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不是他说想不恐惧就不恐惧的。他也希望可以战胜恐惧,但越是期待,就会给自己更大的压力,更容易panic attack. 这种“想做到”和“能做到”的矛盾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缺少这种认知。明楼缺少这种认知会觉得给阿诚讲大道理就可以解决,阿诚缺乏这种认知会很有挫败感跟自己较劲。明楼差点犯了这个错误,被大姐及时指出来了,没有对阿诚造成更深的伤害。于是他开始陪阿诚练拳,让他在更能掌控的环境下增长自信。再用贿赂教练这种方法来让阿诚亲身感受一下“能做到”。


 


最后来说说阿诚的敏感吧。我之所以能写出来那么多那么多阿诚的心理描写,是因为我是一个比文里的阿诚还要敏感好多的人。而这种敏感在没有安全感很焦虑的时候尤为突出。因为周围的人不会都是敏感的,所以如果没有好的心态没有有效地交流,真的会很难过。一个人的敏感程度也会放大或缩小别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可能别人什么都没做,一个敏感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百点的伤害;但是对于一个不敏感的人来讲,别人给他一万点的伤害,他可能只能感受到一百点。我作为成年人,又对自己的敏感有所认知,所以并不会影响我太多。但是对于小孩子,他有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难过,并不理解别人可能没有自己那么敏感,就算是知道了,也没有恰当的言语去表达。为了让阿诚成长得顺利些,我把他设计成了一个对自己的情绪有认知又会表达的孩纸。不是所有孩子都知道自己最大的恐惧是害怕被抛弃,更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说出来“你不要我了吗”“我是不是让你失望了”。这些话确实给了明楼一个了解阿诚情绪的捷径。之前说到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的。他们不会觉得表达情绪很丢人,所以不会否认自己的情绪。小阿诚的前世,靖王小哭包就是这样的人。靖王从来都不会担心在静妃面前流露出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他可以在母妃面前说出“母亲,我想小殊了”,说出“我想小殊活在这世上”。这些都太难得了。明楼和明镜也没有让阿诚否认自己的情绪。阿诚刚到明家的时候几乎一直在哭,后来病好了以后也会哭。通常如果十岁的男孩子总是哭,家长会说什么呢?“男子汉,不许哭”。说实话,这是我最反感的十句话之一。就是因为有太多的男孩子都听着这句话长大的,所以他们才会觉得有情绪是丢人的,也不会恰当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不可以哭的原因不应该是性别,而是为什么哭。阿诚是个敏感又情绪丰富的人,如果明楼也这样教育他否认自己的情绪,那对于阿诚来讲会是个灾难。于是,大哥告诉阿诚伤心疼痛感动都是可以哭的,但是不能用哭来解决问题(虽然在明家很管用)。育儿悟性极高的大哥就这样360°无死角地呵护了阿诚敏感的小心灵。


 


写了快5000字只写完了第一部分attachement,下篇再发接下来的。之后十天要考期末了,12/11之前可能没时间频繁更新了。与上一篇科普相比,这篇更主观了。个人观点,围观一下就好,不喜勿喷。



评论

热度(415)